构建“五维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转自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时间:2020-07-07 点击数: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十所试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单位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建校90多年来,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弘扬“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师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累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30万名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为安徽省属高校之最,被誉为安徽高等教育的“母体”和基础教育的“母机”。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构建了“顶层设计、教学改革、队伍建设、平台搭建、过程指导”的“五维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形成了“三创理念引领、四级平台支撑、五个融合促进、六送举措扶持”的“3456”创业生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学校始终聚焦教师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融互促,着力打造双创教育的师范特色,致力于新时代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广大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安徽师范大学现象”。

“五维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主要举措

(一)抓顶层设计,健全“双创”体制机制

学校落实“一把手”工程,设立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组,成立正处级建制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保障有力。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纳入每年学校党政工作要点,深入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社会服务协同育人。

(二)抓教学改革,提升“双创”教育质量

学校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进课程、进课堂、进实训、进竞赛,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深度融合。围绕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实践”3个维度,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小班化教学、个性化培养,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强化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推行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和弹性学制。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2个学分创业必修课和2个学分创新思维与创业训练系列选修课。引入MOOCs平台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选课学生累计达30000 余人次。《创业基础》《管理沟通》《企业战略管理》等自主建设课程获批安徽省级质量工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示范项目。



学校承办“创青春”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大赛

(三)抓队伍建设,夯实“双创”育人基础

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聘任校内双创导师208人,拥有各类就业创业职业资格证书110人次。入选全国万名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1人、全国首席职业指导师1人、省级“筑梦”创业导师百人团1人;7人获安徽省高校教师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金奖、2人获银奖,学校连续四届获最佳组织奖。选聘校外兼职导师80人,共同组建人工智能、教具研发、文化创意、数学建模、创业实践、创新实践等6支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形成了专兼结合、特色明显、优势互补、校内外共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团队。

(四)抓平台搭建,拓展“双创”活动载体

学校全面开放校内30多个省级以上高端科研平台,构建多维协同的“双创”实践平台集群,实现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协同发展。遵循企业成长规律和创业孵化规律,搭建“学生—学院—学校—社会”四级递进的创业实践平台链条。构建“学校+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校级创业模拟实训活动,开办院级创业意识培训班、创新创业培训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战能力。建立“学校+社会”协同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机制,出台就业创业导师聘任管理办法,邀请创业导师与创业学生结对帮扶指导。依托部门、学院、社团3个主体,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创业交流、创业大赛3大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覆盖面达到80%以上。

校园双创活动“创业沙拉”气氛火爆

(五)抓过程指导,完善“双创”服务体系

设计开发“创在师大”创新创业教育专题网站,充分运用易班、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和创新创业典型,为学生提供线上咨询、培训与指导。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引领下“四个课堂”联动的培养计划方案,构建校院两级、涵盖从创业意愿筛选到包装孵化的全流程线上线下一体的指导服务体系,打造融政策支持、机构辅导、资源对接全流程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

特色做法

(一)教师教育与双创教育互融互促,打造“双创”教育师范特色

近年来,学校积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师范大学传统学科专业优势,将立德树人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构建师范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坚持价值引领,确立互融互促育人理念。师范专业强调以德为先,学校将德育融入双创教育,将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以双创教育“培养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创新思维的引领者、传播者和启迪者。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互融互促育人举措。学校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设立教师教育特色通识课程模块,拓宽培养口径;设立领导力课程模块,提升学生管理能力;设立跨学科专业选修模块,拓宽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用学术论文、专利、竞赛等成果获取学分,推进创新实践;以专业教育引领二三课堂,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奠定扎实基础。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教师教育实训中心两大实践平台,致力于新时代创新型教师职前和职后培养,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三是构建协同育人共生体助推互融互促新发展。构建学校与政府、高校、中小学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协同育人共生体,打造创新实验区。依托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和教师教育合作委员会,打造全省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高地。依托附属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成立教育集团,打造集团化办学新标杆。

教师教育创新实践交流

(二)实施“3456”工程构建大学生创业生态链

学校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打造 “3456”工程,构建集理念引领、平台支撑、教育促进、项目扶持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生态链,在校园内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潮。

一是坚持以“三创理念”引领创业。着力用创意、创新、创造的理念引领和带动大学生创业。通过双创课程的教学和培训,在创意端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依托高端科研平台和实验室组织学科竞赛,在创新端促进学生开展新行动;以双创品牌活动和孵化基地为载体,在创造端推进学生转化新成果。

二是坚持以“四级平台”支撑创业。搭建“学生思创区—学院创业苗圃—学校创客空间—社会创业孵化园”四级递进的创业实践平台链条。学生思创区注重创业意识激发,学院创业苗圃或创客空间注重创业种苗培育,学校创客空间注重创业项目扶持,社会创业孵化园注重市场运作帮扶。

三是坚持以“五个融合”促进创业。始终将双创教育融入学校立德树人体系,作为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一环。坚持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着力培养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与专业教育融合,着力在专业学习和实验实训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坚持与实践教育融合,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与职业教育融合,把双创浸润在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之中。坚持与自强教育融合,培养学生自强、独立、诚信、勤劳等优良品质。

四是坚持以“六送举措”扶持创业。通过“送场地、送指导、送培训、送政策、送资金、送技术”跟踪扶持创业项目,为初创企业的成长保驾护航。每年遴选15-20个学生创业项目入驻校内创客空间或校外创业孵化园,配备导师跟队指导。吸收创业学生参与创业模拟实训班,为其梳理学校和驻地政策。择优给予创业项目启动资金支持和融资帮助,依托学校科研平台为创业项目免费提供产品检测、研发、试验等技术支持和服务。


副省长王翠凤一行慰问指导我校创业团队

三、工作成效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稳居安徽省属高校前列,就业创业质量稳步提升。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6年荣获“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学校荣获首批“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安徽省首批省级创业学院”“安徽省首批创业模拟实训定点培训机构”,获批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高校。近三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均位居全国师范类高校前两名。涌现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创业先锋安徽省“三八红旗手”等诸多创新创业学生典型。

学校深度融入和贡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凝炼形成纳米功能分子材料、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环境评价、旅游规划等一批社会服务优势领域,建成安徽文化研究院、长江流域生态研究院等一批重点智库、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精准对接和服务芜湖市及周边区域汽车、水泥、新材料、电子电器、旅游等支柱产业发展。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我校创新创业工作达300余篇次,创业教育典型做法“3456工程”,获省领导批示并被要求在全省推广学习,有力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校址:安徽省池州市教育园区池州学院(247000) 联系电话(Tel):(0566)2748876 邮箱:czxyjy@czu.edu.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 Chi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