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湾区谋发展 引智借力添活力 多措并举构筑双创人才新高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作者:转自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时间:2020-07-07 点击数:

自1958年建校以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学校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契机,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培养基础扎实、精于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大力推进“双学院制”,构建起了环佛科院创新圈;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率先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中心;全面实施“人人有专利、个个在转化、院院融产业”的办学思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一、厚植“双创”沃土,助推湾区资源合力“集结号”

学校紧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和省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前,联合粤港澳三地官方及知名机构,于2018年3月率先创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目前有理事单位79个,联合秘书处7个。“中心”通过“活动共融”、“人才共通”、“基地共建”、“技术共用”的“四共”湾区融合新举措,成为湾区双创工作勇立潮头的排头兵。在2019年3月第二届理事会周年大会期间,“中心”获得香港特首办高度赞誉并致以贺函。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中心第二届理事会周年大会

1、活动共融,打通境内外双创资源互渗的传输通道

“中心”协助教育部高教司深入港澳地区高校及青年团体,宣传发动并培育港澳青年积极参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第四届大赛中培育7个项目进入全国总决赛。举办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峰会、项目对接交流会、创新创业成果交流会、路演分享活动等50余场,增进了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互动、共享共融。

2、人才共通,打造全面开放的人才服务互输链条

“中心”构建了佛山市、深圳市创新创业人才驿站,并与香港科学园达成合作意向,每年输送不少于15人到湾区城市群工作实习,弥补专业性人才短缺问题,为湾区产业发展、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和便捷服务。

3、基地共建,开创互联互促的培育孵化新局面

“中心”推动了9+2+N城市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香港浩观“Cocoon”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器,与香港经济师学会、贝彻思国际大学香港创业学院等12个港澳机构建立创新创业战略合作,促使湾区城市群的创新创业团队根据项目需要找到合适的孵化基地以及寻找到合适的资源支持。港澳青年还可以通过“中心”多元开放平台到湾区城市群进行培育、落地、孵化。

与香港浩观“Cocoon”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器

4、技术共用,促进高端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与融合

“中心”成立了“佛山全球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香港分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打开佛山汇聚创新动力的新渠道,搭建起“全球技术+佛山制造”的转化路径,促成15个项目落户佛山市禅城区,让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发展找到合适的土壤和承载的产业。

二、深耕产教融合,助成“双学院制”协同育人“主旋律”

学校坚持“根植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的办学思路,与政府、龙头企业、重点产业和新兴行业合作建立28个产业学院,采用“课程共创”“师资共培”“项目共辅”“资源共享”的“四共”产教融合新方法,全面开展互利共赢的“双学院制”双创人才共育新模式,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校企课程共创,创建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的双创课程体系

实施“双学院制”,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写、课程建设、教学组织和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打造“没有校门边界”的课程培育体系。增设行业、职业标准课程,增加须在企业完成的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及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操能力。校企共建课程达41门,实验、实训、实践教学由26%增加到35%。

2、校企师资共培,培养一批双创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双学院制”,学校与企业、行业实行“双聘”(双方互聘兼职教师、创业导师和兼职工程师、设计师等)和“双挂”(双方人才互换到对方挂职)。选派约200名中青年教师到产业学院开展产品研发、项目孵化、成果推广等实践能力锻炼,并允许老师离岗创业、兼职创业、在岗创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近三年教师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9项。

3、校企项目共辅,促成创新创业项目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实施“双学院制”,学校鼓励师生创新创业项目直接面向产业进行项目孵化、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良,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青春”、“挑战杯”等大赛为载体,把创新创业项目放在产业学院,实打实地帮助学生解决项目“不落地”难题。如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半导体光学工程学院”,产业学院学生90%以上的论文、专利来自产业一线实际需求,2名学生在美国物理学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培养了拥有11项专利的“专利达人”,培育了3家创业企业。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半导体光学工程学院”走进一线进行“荷枪实弹”训练

4、校企资源共享,构建多元开放的“环佛科院创新圈”

实施“双学院制”,校企双方在创新创业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上实现叠加效应,使资源配置最优化,社会效益最大化。学校以校内总部基地为主阵地,围绕佛山五区产业建立创新创业基地171个、产学研基地130个、联合实验室8个,获得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环佛科院创新圈”初现雏形。近三年培育高新企业182家;科技成果转化达128项;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总体情况全省排名连续5年高居第2名。

三、统筹三位一体,助鸣“三个课堂”实践孵化“协奏曲”

学校在实施普及化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对具有创业意愿、创业潜质以及着手于开展创新创业学生的培养,通过“教育—实践—孵化”三个课堂的培养计划,以“分流培养、分类发展”的模式,促进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贯通,激发学生的创意、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植入了创业种子。

普及化双创教育,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愿

在每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统一设置8学分、96学时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模块,外聘180名跨行业跨专业的复合型创新创业导师充当“强力外援”参与到课堂教学。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对不同兴趣学生采取“小班快跑”、多专业交叉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及全程项目驱动模式,由教师利用已有的项目和成果,形成以学科带头人、实验室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创办了“创新创业班”、“卓越班”、“老板班”等特色班,成效明显,三年来师生专利申请数从867件、1618件到2687件,呈井喷式增长。学校还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实施分类发展,辅以“企业储备人才班”、“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营”等由行业企业开设的培训课程,精准缩短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与行业企业对人才资源诉求的差距。各教学单位还可以在教学组织实施及双创教育学分获得途径拓展方面自主设计。

“高校+”开放实践模式,促进创新创业活动开展

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建立“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园区、高校”开放式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模式。三年来,对全校学生开展普适性活动130余场,参与人次19000余人;对有创新创业意愿学生,开展特色化活动60余场,参与人12000余人;对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个性化辅导活动50余场,参与人次9800余人;向105,562人次学生开放实验2196个,实验开放人时数达1,188,784次。学校还制定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化制度,鼓励学生以发明创造、技术开发、创业实践等方式获取学分。

“1+N”孵化加速平台,帮助创新创业项目发展壮大

学校以聚焦产业、服务产业、贴近产业为引领,构建“1+N”校内总部基地+专业园区孵化加速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及创业项目的孵化成活率。一方面,学校遴选一批项目入驻校内总部基地,使创新创业从可行性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创新创业项目成长,围绕佛山五区产业共建8个孵化加速器,让成熟的创业项目转入到专业产业园区进行精准扶持,并携手佛山农商银行共建“创客支行”,通过“创业贷”、“校企贷”切实帮助创业学生解决资金难困局,三年来扶助学生完成注册企业129家。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农商银行共建“创客支行”

四、精勤育苗护果,助养“双创”成效芬芳“遍地花”

1.就业质量优,创新创业效果好

三年来,学校初次就业率均在97%以上,就业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9%左右,创业率均在1.1%以上。学校先后荣获“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科技部“国家级星创天地”、团中央“优秀中国青年创业社区(佛山站)”称号,工信部“高校中小企业创业就业实践基地”等。选拔和培养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学科带头人,其中有4名教师获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称号。

2.双创学生典型鲜明,创新创业氛围浓郁

学校涌现了一大批创新创业典型,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创业典型谢舒雯;受到胡春华副总理接见的创业典型林楚涛、在校创业典型李颖诗、彭月欣等。三年来学校学生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项从187项、247项到510项,连年倍增,大幅度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校址:安徽省池州市教育园区池州学院(247000) 联系电话(Tel):(0566)2748876 邮箱:czxyjy@czu.edu.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 Chi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