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如何求职?

作者: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时间:2020-05-28 点击数:

跨专业,如何求职?

        特约作者 铭明         国聘         昨天  



职业选择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你是否也困惑过:是选择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是一份感兴趣、行业前景好、但非本专业的工作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今,跨专业就业已经成为常态,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已不局限于专业,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以下是对跨专业就业的一些建议,做到这几点,跨专业就业并不难!



1. 理性的认识和分析自我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跨专业意味着你将放弃自己的优势(你的专业背景)去同其他带有优势的人去竞争同一个岗位,             你是否能承受得住这份压力?你是否发自内心的想从事新行业而不是一时冲动?你是否真正适合从事新行业?问自己这几个问题,并给出一个坚定的答案。
     

也许在你的大学专业是父母替你选择的,也许是因为被调剂而不得已学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但当你步入职场就会发现,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无奈,尤其是你不喜欢但又不得不干的工作。而工作中,兴趣是让你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的源泉,也将有利与你未来的职业成长。找工作其实是给了你再一次选择的机会,一定要把握住,选择一份自己喜欢或者至少不讨厌的工作。


2. 了解想要从事的行业

跨专业就业,一定要考虑清楚,不要随意变换跑道。很多人看着某个行业形式好,抱着盲目从众的心理,没有对行业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就做出了选择,几年之后觉得不合适又果断退出,其实这是对自己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
     


3. 勇于打破对自己的标签

如果你明确了目标,那么就要树立信心,勇于打破对自己的标签,有些求职者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大学或是在之前就职公司的表现也较差,但在找工作时,首先考虑的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原因就是把专业看作是自己不可变更的标签、一把保护伞,一棵打开企业大门的敲门石。


其实完全不必如此,专业绝不是不可打破的。如果其他专业的人能够超越这个水准,企业一样会一视同仁。企业看重的是态度和潜力,更注重你实际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成功人士的工作都跟大学的专业无关。很多企业在招聘时对于一些岗位会要求“不限专业”,意思就是不看重标签,更看重人。如果对一个行业有深入的了解和兴趣,与其担心,不妨立刻积极寻找机会去尝试,专业虽然多多少少会有些限制,但真正的限制是自己。

     


4. 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人脉

专业绝不是不可打破,但也并非是轻而易举,如果专业不对口,就要准备对应的知识和能力,如果你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在面试时很容易陷入“一问三不知”的尴尬局面,或者侥幸通过待真正上岗以后,也会给自己和团队带来很多麻烦。             但知识的储备与能力的培养远非一朝一夕,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做。      


1)多渠道获取行业知识 积累人脉

关注行业热点以及行业新闻,了解行业内有什么领军人物,然后关注他们的采访、演讲以及最新的行业观点。尝试参加一些该领域的培训课程,社团活动、讲座峰会,通过这个过程不仅能够了解行业知识,获得最新资讯,同时,也能够结交行业人士,积累一定的行业人脉,甚至获得一些内部推荐的机会。


2)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很多职业都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请务必拿下,因为这是你入行的敲门砖,是你向hr证明即使你的专业并不对口,也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胜任这份工作。

     

3)通过兼职和实习获取实践技能

通过兼职或实习,试试身手,培养自己的相关技能,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对行业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同时也清楚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得心应手。大多数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比起学历背景,更加看重你的工作经验,毕竟企业需要的是能给他们提供价值的员工,大学的专业,很多时候只是你自认为的专业,一个拥有三份优秀实习经历的跨专业学生,和一个没有实习经历的本专业学生,公司一定会选择前者。用自己的经历去定义自己的人生。理解一片天地仅限于理论知识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在工作中所学到的东西,更具实用性和专业性,只要你肯用心的去学去做,不管什么工作,都会成为你的专业。


如果你还没有毕业,那么你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一个新的技能和专业。如果你已经毕业了,正在从事一份并非期望的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实践,重新建立一个专业,只要态度坚定,并且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与高效学习方法,也一定可以做到。


     

来源  |  国聘

特约作者  |  铭明

文章由作者原创 转载请后台留言

责编  |  王 画


投稿方式

邮箱:guopintougao@163.com

点击图片了解征稿详情内容


     

       

 

校址:安徽省池州市教育园区池州学院(247000) 联系电话(Tel):(0566)2748876 邮箱:czxyjy@czu.edu.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 Chi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