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固本 融入贯通 构建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大格局

作者:转自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时间:2020-07-07 点击数: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高站位,从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谋划创新创业工作

(一)高度重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学校确立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思路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以创新创业实践为抓手,坚持“高、强、重、精、优”五字方针,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大格局,着力强化指导服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5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战略谋划。2016年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系统规划。学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重要议题,多次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有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构建组织领导体系,建立联动协调机制

为强化创新创业工作落实,2015年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进行顶层设计与总体部署,分管校领导每学期召开专题会议推进落实,班子其他成员积极支持配合。在领导小组统筹下,学校探索建立了部门联动、学院实施的工作体系,协同将规划落细落实。2018年,学校办公会专门又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体系。

(三)完善政策制度体系,确保工作落地生根

学校出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图;制定《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双一流一卓越”本科教学改革若干意见》等,确保专项改革纳入人才培养系统工程;配套出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创业优秀项目遴选、创业园入驻等系列管理办法,形成创新创业工作推进的制度规范;设立教师教育教学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双创成果等专项奖励,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激励支持,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二、强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2016年学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不断优化各专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同时,着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创意思维”培养,优化培养内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以创新促创业,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协同;因材施教,“点面结合”,对具备相应潜质的学生实施重点培养。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训练纳入系统课程体系

1、构建强化学生创新发展能力的核心课程体系

2011年起,学校五年一轮的教改大力强化基础课程教学;2016年学校教改进一步对标国际一流涉农专业,建设核心通识课、核心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三类课程,强化通识、基础理论和核心专业知识教育,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开设类型丰富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

2015年以来,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和创新实践类课程97门,覆盖学生11734人次;开设创业基础和就业创业指导类课程46门,受惠学生4785人次。学校搭建完成工商管理(创业方向)双学位培养方案课程20门;设立“中国种业菁英班、乡村振兴精英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立志创业和具备创业潜质的本科生。

(三)将创新创业能力考核纳入教学模式改革

1、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

学校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创新创业学分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在期刊发表论文、取得科技成果等方式,获得相应学分。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打通竞赛、论文、项目、实践进入培养方案的渠道,打通学生项目与毕业论文(设计)转化渠道。

2、建立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激励机制

学校为参与创新创业学生打开“绿灯”,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开展创新创业,且不计入最长学业年限,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专设科技创新与学术实践成果奖励奖金,每学期评选,不断增加奖励覆盖面及奖金额度;逐年增加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或突出潜质学生的保研名额。

3、构建以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学校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大力推广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732门课程利用在线课堂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改革。积极调整创新创业课时系数,降低选修课开课人数下限,不断改善教室基础条件,全面推行小班授课,推行精讲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2015年以来,学校累计开展小班授课课程6046门次,选课学生达176534人次。

三、重实践,“三平台三体系”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一)搭建三大实践平台

1、教研结合,搭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所有实验室资源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使用,依托URP三级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学生可跨专业申请导师指导项目并进入科研团队和实验室开展学习研究。学校投入约2.79亿元,打造覆盖各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综合平台。

2、校地(校企)结合,搭建校外实践基地平台

学校与地方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纳入合作的重要内容。在与地方共建的26个野外实验站、71个教授工作站中,相继建设学科特色突出的创新创业基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河北涿州教科基地实践基地由北京市配套投资2400余万,面向京津冀区域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学校在与中国中化集团、中粮集团、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中国化工集团、北京首都农业集团、大北农集团、正大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合作中,始终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合作的重要方面。

3、培育孵化并重,搭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

学校将大学生创业苗圃和创业园列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学校投资400万,新建“种·未来”创业苗圃。鼓励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创业实习实践。学校提供1000平米,设立大学生创业园,每年给予600万经费支持。

(二)搭建三大实践体系

1、校院两级的创新创业活动体系

学校连续多年举办“科技文化节”,组织创新创业成果展和“创新创业嘉年华活动”;每年举办研究生学术文化节;承接市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推介活动,发起农林高校研究生学术论坛;不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故事分享沙龙、创业高峰论坛等活动,邀请企业家、知名专家以及创新创业典型等进行交流分享;推动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开展如“畜牧嘉年华”、“昆虫文化节”、“烘焙体验课”等品牌活动。学校同时还将创新创业主题纳入到社会实践组队立项、志愿服务项目培育等其他第二课堂活动中。

2、多层次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

学校结合“国创计划”、“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和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URP)的实施,打造层次鲜明的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累计立项7396项,投入经费4093万余元,参与学生达17999人次,项目覆盖率已超60%。以此为基础,形成“溢达创意大赛”、“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大品牌,建起“创意—创新—创业”的三创竞赛体系。

3、坚强有力的学生组织体系

发挥班团组织的主力军作用,在全校610个班团组织中设置科技创新委员、定期召开校-院-班的创新创业工作联席会,确保工作纵向贯穿到底;发挥社团组织生力军作用,单设创新创业类别、开展社团项目化活动,促进11支创新创业类社团横向交流,分类指导;发挥创新创业团队专业优势突出的先锋军作用,鼓励跨学科交流组队、开展针对性强的指导与培训,交叉互融,创先争优。

四、精指导,推动创新创业精细化精准化服务

(一)优化“三段式”指导体系

1、完善专业化课程体系,服务全体学生

根据学生特点,学校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分学历、分年级、分层次、分主题设计开展生涯教育,完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支持体系。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求职技能》等职业指导课程建设,高频次开设课程满足学生需求。

2、完善多元化培训体系,服务有意愿学生

举办“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月”活动,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组织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工作坊和求职大赛、创业大赛等。每年举办活动约120场,参与人数达8000人次。与和君商学院合作,每年选拔学员免费参加精英班进修。

照片1:农大-和君商业人才培养计划

3、完善个性化咨询体系,服务有潜力学生

注重创业精准服务,设立一对一咨询室,提供精准的指导服务。建立“百名优秀涉农双创导师人才库”,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选择专业导师进行深度指导,每年记录典型案例50余个。

(二)积极选树典型示范引路

学校每年评选“就业创业榜样50强”等优秀典型,广泛宣传扎根西部边疆地区和基层就业创业的优秀毕业生典型事迹,引导学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学校学生最高奖“五四标兵”评选名额,重点向创新创业典型倾斜。邀请大北农总裁邵根伙、“玉米哥”杨天龙等创新创业杰出校友回校与在校生分享心得,做学生创新创业引路人。出版《中国农业大学创客集》等书籍,拍摄“合欢花开—海阔天空”等微电影,展示学子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青春风采,引导更多农大学子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照片2:优秀创业校友大北农创始人邵根伙创业讲座

五、优保障,确保创新创业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

(一)建立校级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机构

学校成立独立的管理服务机构-就业创业办公室,设处级干部2人、工作人员6人;设有本科生教学实践科、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管理科,配备处级干部2人、工作人员3人。

(二)组建创新创业师资团队

学校建立“百名优秀涉农双创导师人才库”,采用内选外聘、专兼结合的方式,累计邀请导师6241人次。每年学校组织创业导师参加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KAB创业教育讲师培训班等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和指导服务能力。

(三)确保独立的创新创业办公场所

学校划拨2000平米专用场地,建设就业创业活动厅、培训室、创享工作坊、创业/职业生涯咨询室等场所,面向和服务全校学生。

学校将大学生创业苗圃和创业园列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投资400万,新建“种·未来”创业苗圃。开辟1000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园,每年投入经费600万,支持学生创业孵化。

照片3:创业路演大厅 创业大赛现场

照片4:种未来创业苗圃

(四)专设创新教育、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经费

2017年,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经费合计1093万元。社会资金主要包括首期启动10亿元资金,开设“中国农大校友创业训练营”。学校还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专项,目前已有禾中青年创业基金、大丰收创新创业基金、蒙牛创业基金、大华农基金等8支基金,五年中以1500万资金支持入选团队创业或创新创业研究。

六、有特色,发挥学科优势强化情怀教育顶天立地

(一)科教融合、政策引导,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资源

案例:开放科研基地(实验室),共享科研信息资源。多年来,动物医学院教师支持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和开发,甚至作为项目主力队员,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该院刘金华教授指导的大学生参与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就是其中典型范例。在临床动物医院参与学习研究的大学生,在提高自身临床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业余时间开展了具有行业技术基础的社会公益活动。理学院本科生郭真言作为第一作者在美国化学会旗下化学一区期刊《Organic Letters》(影响因子6.579)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合成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系列苯并三氮杂䓬化合物的新颖方法。近年来,郭红超教授课题组为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本科生提供了良好平台,多名本科生先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高水平期刊发表科研论文。

2015年,大一的李雪莹参加URP训练计划,跟随李芳芳老师学习研究水库群的优化调度问题,从此开始了她贯穿大学始终的科研生活。在URP项目顺利结题后,她又在李芳芳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继续深入研究,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两篇SCI论文。2016年6月她的第一作者论文《Simulation of Reservoir Sediment Flushing of the Three Gorges》被期刊《Applied Science》(SCI影响因子1.913)收录。次年4月她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期刊《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SCI一区,影响因子3.214,)发表论文《A New Evaluation for Water Transfer Optimal Schemes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Reliability, Stability, and Severity》。

(二)产教结合、深入基层,把“三农情怀”教育寓于创新创业实践中

案例1:学校牵头联合全国涉农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组建“科技小院”研究生教育联盟,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等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在20个省份建立了81个小院,覆盖22个作物生产体系,形成了全国性协作网络。几年来, 依托科技小院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学生,其中,以第一作者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曹国鑫讲到科技小院让农民变成了“自己”,自己变成了“农民”;2015年,小院研究生张涛在四川家乡开展自主创业,注册成立了四川双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对接企业投资的机会,为家乡农业的高产高效贡献力量。

案例2:学校在一流学科A+类的畜牧学学科,试点“牛精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学校牵头成立中国牛精英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现已成为覆盖全国70%农业高校畜牧学科的学生培养平台。“牛精英计划”以实践育人为核心导向,围绕“共享、实践、两创、国际化”的改革思路,创新“双螺旋四阶递进”畜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157个企业实习基地、11个海外实习基地,形成畜牧教育资源区块链,使学生完成“专业认知、社会认可、情怀认同”的三级升华,学生主持完成的创新创业项目为“精准扶贫”、国家“粮改饲”试点等做出贡献。近年,牛精英还组织开展了精彩激烈的“华为杯”CAU-CU中美牛精英挑战赛(“HUAWEI” The 3rd CAU-CU Dairy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下文简称“中美挑战赛”),学校多次斩获特等奖。


校址:安徽省池州市教育园区池州学院(247000) 联系电话(Tel):(0566)2748876 邮箱:czxyjy@czu.edu.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 Chi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